北京科技大学外语团队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立足校本特色,以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引领为使命,挖掘外语课程先天蕴含的丰富育人基因,构建不同特色的工科大学“课程思政”外语教学:多学科公共外语“课程思政”、小语种“四段式”课程思政、“文理思维融合”的专业英语课程思政。以“1+1”理论学习与实践阵地为基础,以“润物无声”的外语人文思政形式,全面覆盖我校工理管文经法的外语教学,打造工科大学中铸魂育人、思想引领的一盏“灯塔”,全力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国际思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发挥公共外语课程群全覆盖优势,种好外语“课程思政”责任田
公共外语课程群覆盖全校各学科五千多名学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本着“语言是思想、文化载体”的教育规律,以语言能力培养,带动国际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行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全球意识观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推进“三全育人”长效作用。教学团队利用“互联网+”联通课堂内外,构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让价值引领、思想浸润、德行感召、人格培育渗透课堂内外;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精心打造的线上和线下学习资源,立体化呈现知识的价值导向;推出“贝壳英语”微信公众号,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并拓展其国际视野,注册用户已超6.5万人;通过举办包括英文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在思辨中创新,增强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实效性;连续8年打造“语言与文化交流夏令营”让学生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锻炼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针对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社交特点,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加强对学生课堂外的学习指导和思想交流,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二、建构“四段式”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日语专业依托“全国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构建了包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互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四段式”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以各年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抓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互信、人类共同体意识。如《时代中国》课程,在“四段式”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解读当代中国,课程分为三大模块:(一)解读年度中国流行词汇的日文翻译,透过热词看中国的年度热点,使同学们了解当代中国。(二)阅读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日文版,并研究日文版的翻译特点,为做好外宣翻译提供智力支持。(三)阅读日文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著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译文,并研究其翻译历史及特点。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时代思维”来思考和认识中国。“时代思维”在本课程中可以理解为使同学们理解和认同当前中国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让学生在了解当代中国的同时提高日语水平,同时能够考虑到中日文化差异和日本人是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课程还引导学生理解当今中国如何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让同学们看到世界如何看待中国,最终使学生能够具有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阅读理解与翻译研究的能力,培养他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阅读经典、关照当下,探索“文理思维深度融合培养的人文思政”
当代教育的理想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其动力是坚持文化自信。英语专业聚焦经典阅读、文理交融、跨学科人文思维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经典阅读、跨学科思维,系统地培养学生真正的思辨能力、批判性主体意识、正确的世界人文观,从三个方面构建“文理思维深度融合培养的人文思政”。立足“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人文与科技跨学科思维”,建设跨学科思政系列课堂。该系列思政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跨学科思维为特色,从文化性、民族性、国家性和科技伦理多个维度,构建外语专业新生研讨课和面向全校的跨学科思维课堂:立足中西文化对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中西价值意义的正确认识;立足中西神话研究,引导学生对神话书写中的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立足AI后人类时代命题,追问人类与科技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思考。其目的是:在大学人格的形塑阶段,实现对学生文化观、价值观、民族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通过总结先贤智慧之“道”,打造专业思政之“辨”,以此设计一套文理融通的英语思维学习方法。将这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方法论应用于教学,提供的不只是个别思政案例,而是一整套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原则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与操作方法。经实证研究验证,这种系统方法可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写作时的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逻辑性,同时学生的写作还呈现出明显的正能量和关心国家的情怀意识。目前,已经在北科大外国语学院和多所学校举行了“专业思政”系列讲座,且在喜马拉雅线上播出。
在英国文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真正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主体意识为目标,在后殖民课程观和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在课程设置、内容、方法、框架和形式等方面进行革新探索,建构一套切实可行、相对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该课程体系力图根据当前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学习和生活经历,确立一套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新“经典”,并尝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出发,构建课程思政逻辑体系,由小到大,由点及面,引导学生对英国文学经典进行批判性阅读,进而对其传递的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其思辨能力,形成独立的主体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有能力自觉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和价值观渗透,并在国际视野中深刻地思考和理解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具体思想内涵,成为能够真正展开政治思考、促进我们政治民主进程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