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抢抓机遇,主动求变,探索外语教学特色化发展之路

—— ——记外国语学院二级理论学中心组“双一流”建设专题学习
2020-07-10 16:34:09

6月11日 ,外国语学院党委围绕“双一流”建设专题组织二级理论学中心组扩大学习,本次学习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张秋曼主持,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系所及以上干部、教工党支部书记等二十余人参加学习,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洁列席参加此次会议。

张秋曼首先介绍了开展本次学习的背景和学习内容设计思路。她指出2020年是“双一流”建设首轮建设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相关建设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作为外语学科,如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好支撑,如何培养特色化的外语专业人才,尝试进行大刀阔斧、符合双一流学科需求的针对性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我院的努力方向。此次学习就是让学院各级干部深入了解围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学院的改革方向,从而统一和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接着,学院副院长王娜、大学英语系主任陈娟文、英语语言文学系主任杨子做了重点发言。

王娜在题为《新时代、新文科、新指南》的发言中,为大家详细介绍了2018年出台的作为外语教学史上首个覆盖外语类各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课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简称《国标》)及最近由外语类专业教指委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简称《指南》),并指出《国标》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准入、建设和评估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指南》是对《国标》的贯彻落实,将为各专业创新发展提供行动路线和解决方案。她谈到,《指南》紧密贯穿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笃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及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四种理念;具有鼓励分类卓越、特色发展,强调学科交叉、符合融通,倡导理念创新、方法多元,注重经典阅读、健全人格四大特点。结合新时期下学习的2.0时代革命将由学生、教师、智能机器共同参与的发展趋势,她认为学院应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紧紧抓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拓展教材及多模态、多渠道教学资源,牢牢把握好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才成长需求、工具性和人文性、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教学与测试五对关系,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力争深入推动我院外语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好以本为本方针。

陈娟文在题为《新工科卓越人才:国际意识与全球竞争力培养》的报告中,提出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系要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全校工科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竞争力,努力构建支撑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外语交叉融合课程体系,逐步探索我校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全球竞争力提升路径,落实“创新工科拔尖人才特色培养”、“跨界、融合、精准培养”及“建立全球竞争能力评价体系”三大创新项目建设。

杨子做了题为《外语专业“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她认为已经开展的英语专业的“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与《指南》中倡导的“特色发展、错位竞争”高度符合,其目标是依托我校理工科背景,以大类招生为机遇,通过聚焦外语人文与科技融合,以“外语人文”为统领、以“学科兼容”为特色,培养具有外语基本功、世界人文思维、跨学科能力的“外语+其它学科知识”复合型外语人才,构建工科类大学中外语“新文科”专业体系。项目计划分阶段实施,在2019级中积极开展外语人文实验班及语言与科学实验班双向培养试点,在2020级英语专业行政班中再全面铺开。

副院长范一亭在随后的讨论发言中肯定了我院近两年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教学在学科的指标体系中占有一定比重,各系所均要注重提升相关工作。

院长陈红微发言指出,教学改革中最大的改变是理念的改变,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一贯是我院的重中之重,在“双一流”、“新工科”、“新文科”时代,大学英语和各专业外语教学都要快速转型改变,要打通专业、打通学院、跨界合作,深入思考如何服务新工科,如何拓展新文科。英语在教学改革中已与《指南》接轨并基本成型,日语、德语教学基础扎实,也要思考“转型期”如何抢抓机遇,加快专业学科发展的步伐。

宣传部副部长李洁在最后的点评发言中对本次理论学习给与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学习不仅程序设计紧凑规范,“六有”执行到位,内容更是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切实起到推进事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她提出要进一步物化学习成果为理论文章及要注重突出发挥学生宣讲团和理论学习导师的作用的宝贵建议,并强调疫情期间,理论学习对于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重要意义。

学院此次二级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是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国家“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一次集中探讨和深入思考,为各个专业着力推动人才培养特色改革吹响了前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