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系举办了日语专业一流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日语系主任王书玮教授主持,论坛邀请了教育部外国语言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中国日语教学会会长参与了线上讨论与指导。具体参会人员有教指委日语分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教指委日语分委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周异夫教授,教指委日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邱鸣教授,教指委日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刘利国教授,教指委日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许宗华教授,教指委日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于日平教授、教指委日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宋协毅教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红薇教授,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沈崴教授,副院长王娜教授,副院长任虎林教授、日语系、英语系以及德语系全体教师等参与了本次专题研讨会。
在本次研讨会上,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红薇教授代表学院发表开幕致辞,热烈欢迎各位专家领导莅临会议对日语专业的一流建设进行指导,之后日语系主任王书玮教授代表日语系向参会的专家领导汇报了北京科技大学日语专业今后三年的一流专业的总体规划与建设方案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结合王书玮教授的汇报内容,专家领导们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专题讨论。
(一)在服务国家与社会、落实学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特色及课程设置规划方而有哪些经验做法?
(二)在创新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有何建议?(专业建 设、虚拟教研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践等)
(三)在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参与区域国別研究和全球治理的问题意识、提高毕业论义写作水平等方而有哪些经验做法?
(四)在教师引进、培养、发展、评价等方而有哪些创新举措和成效?
于日平教授率先发言,他对科大日语系获批一流专业建设点表示祝贺,并对北科日语专业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之后他从人才培养的定位等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关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于日平教授指出,我们要坚持培养能够服务国家与社会的人才,要时刻认清时代变化,适应国家需求,明确北京科技大学的定位和担当,担负起相应的育人责任,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环境下做出自己的特色。北科日语专业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平台,结合日语专业特色形成复合型的新模式,在全国日语专业中打造出理工科高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且要把握住外语专业的根本,同时创造青年教师发展空间。此外于教授还指出:要在培养本硕专业的坚实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博士点的建设,健全学科体系、做强学科。只有立足于优质的学科发展平台,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理工科大学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出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的日语人才,以及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专家型人才。最后于日平教授再次对北京科技大学的日语专业一流建设的目前工作进展给出了高度评价,并表示,相信北科日语系一定能够依托对口交流、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优秀的师资队伍等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发展道路。
针对日语系建设现状,刘利国教授首先对北京科技大学日语系近年来取得的丰硕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忽视年龄梯队结构和职称比例结构的完善,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并对长期以来奉行的“老中青传帮带”的举措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倡导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发展平台和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刘立国教授从青年教师发展的角度强调了日语专业建设博士点的重要性。
许宗华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北京科技大学日语专业的建设成绩,突出的专业特色,对获批一流专业建设点表示祝贺,并祝愿创造更大的辉煌。
关于培养模式方面,许宗华教授指出本科日语专业要树立“学日语”和“用日语学”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充分贯彻于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从目前全国的专业四级合格率50%左右来看,大部分学生远没有达到“用日语学”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超常规教学改革。
在基础阶段,要从知识课程方面,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切实提高学习效果方面下功夫。在能力课方面,通过听说、阅读、写作课等课程,巩固基础语言能力。在高年级阶段,要通过扎实的翻译类技能课程,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在专业课方面,通过语言、文化、文学、国情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通识课方面,建议用日语讲授中华文明等课程,切实解决思政与专业课两张皮的问题。关于教材及培养方案,许宗华教授指出,伴随教学模式的改革,教材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专家及教师应通过研讨和分析来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此外,许宗华对现行培养方案的文字表述逻辑体系及知识能力要求的内容都提出了修改意见,指出务必要层次统一,捋顺内在关系。
周异夫教授对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立项表示热烈祝贺。能够获批一流专业建设点正说明北科的日语专业在成果上已经有丰富积累。周异夫教授结合今天所参加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指出当下阶段中优秀日语人才的培养、大力促进中日文化、民间交流迫在眉睫,而在这方面日语专业责任重大。另外,周异夫教授在教师引进、培养、评价、发展等方面对日语专业建设提出两点建议。
周教授指出: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需要有机结合。首先,队伍建设要符合专业特色。目前我们的日语专业特色明显、方向明确、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同时,我们也希望北科日语专业在外国语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点下建设日语方向二级博士点。建设博士点需要符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要求,在研究方向、研究人才、学科方向带头人、学术研究等方面有积累。专业特色建设与学科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在培育引进骨干教师方面,建议“引育并进,以育为主”。可以聘请专家参与学科建设,同时要明确人才培育的方向,并配有合理机制,做到把在此过程中培育的人才留在自己这里。对此需要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需要得到学院和学校的支撑。
邱鸣教授指出北科大日语系22版本科培养方案中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块内部学分的分配值得深入探讨。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教材要形成体系化,更为重要的是一个问题是深度问题,如何拓展和切合本专业教学体系必须要予以注意。比如课程的其内在关联性,可不可以将其简单定位为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能力,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特色的问题上,“日语+科技”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进一步捋顺。就培养方案中的“科技日语”模块而言,进一步需要捋清楚的是有关做为学科和作为特色的科技日语与翻译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搞清楚。关于这些方面,邱鸣教授提出若干突破思想,包括专业建设中如何依托和整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优势的搭建上如何依托和整合学院三个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优势、如何挖掘既往的历史沿革与内涵、如何通过合理的指标衡量毕业生去向选择、在资源使用上现有师资与研究方向上能否实现契合,以及如何充分感知到一流体系中的挑战及机制的包容性问题等。
修刚教授主要围绕第三个议题“在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参与区域国别研究和全球治理的问题意识、提高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1. 新文科需要跨学科交融
新文科建设本身就是文科和工科或者其他学科的融合。因此要设法把文科引到理科。在讲好中国故事时,实际上是文理相融,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这里也是文理交融的一项有效的突破点。。
2. 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提高我们的对外话语体系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融合了思政课和我们的外语课的目标。外语院校、外语专业要在讲中国故事上下功夫,在提高外日语的表达能力、提高细微的日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
3. 可利用小学期增设国情学板块
学外语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国别区域研究。在本科阶段,国外有些大学没有专门的语言专业,但是有亚洲学、中国学、日本学专业。它们的特点就是除了语言以外,你要了解对方国家、区域的情况,因此,适当增设相应课程是有好处的。建议可利用小学期课程,请日本老师讲一些国情学内容。
4.要与强势学科搭建平台
积极参与北京科技大学其他强势学科与日本的交流中去,为它们搭建交流平台,让日语专业融入到学校发展中去。
5. 毕业论文可以增加科技方向内容
本科的毕业论文,结合学校实际,注重论文的实效性、实质性。如:就科技史等方向的研究而言,中日科技交流史仍有不少空白,具有研究可能与研究意义,鼓励学生多撰写这方面的论文,培养学生的科技思维、多角度看问题的理性思维。
宋协毅教授则在如何彰显我校特色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1.推出科技+日语的模式
各大高校都是建设日语+的模式,北京科技大学也是主打“日语+科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与此同时,也可以推出“科技+日语”的模式,如机械等科技类的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开设日语强化班等方式,日语系负责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科技类的专业知识由他们学院有留日经验的教师教授。这样,学生在升学及就业等方面就会有较大的优势。
2.教材编写方面
现在北京科技大学日语系正在建设《科技日语翻译》的教材,将来可以继续出版例如《科技日语口译》、《化工科技日语翻译》等教材,将科技日语内容细化,推出科技日语翻译的系列教材。
3.虚拟教研室建设方面
北京科技大学日语系现在正在建设虚拟教研室,是“科技日语”为主题的虚拟教研室,这极大地体现了本校的优势与特色。将来可以继续建设科技日语口译教研室等虚拟教研室群。
4.对于未出国深造的学生的培养方面
北京科技大学日语系在校学生的出国深造率为60%,这个出国率比较高,但毕竟还有40%左右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无法去到日本。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些学生,可以在北京科技大学的课程中,例如小学期的课程中,开设日本的教授讲授的课程,也可以是在线课程,例如语言、科技等方面,邀请日本的教授来讲授。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不出国留学的情况下,直接向日本的教授学习知识。
在各位专家领导的热烈讨论中,本次专题研讨逐渐走向尾声。外国语学院党支部书记沈崴教授与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红薇教授分别发表了闭幕致辞,对于各位专家领导对日语系一流专业建设方案给出的建议表示深切感谢,并希望各位专家今后继续关注北京科技大学日语专业,并对今后日语系在一流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