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第三届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5-07-06 17:12:19

全景.jpg

2025年7月5日至6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18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齐聚一堂,围绕“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界面与发展”主题,通过主旨演讲、分论坛研讨等形式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育实践的创新融合路径。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科研院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李贝,国际处副处长潘佳奇、章靖以及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出席会议。开幕式、首日主旨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何中清主持,次日主旨报告、闭幕式由外国语学院赵晶主持。

张卫东.jpg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功能语言学以其对语言“社会符号本质”的深刻洞见,展现出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多学科重点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教学改革。学校2011年设立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形成了具有北科特色的跨学科学术路径。本次会议以“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界面和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对推进外语学科建设、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杨子.jpg

外国语学院院长杨子介绍,外国语学院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格局。学院充分发挥“理工+外语”优势,自设立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以来,积极推动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结合。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发挥功能语言学的学科引领力,助力外语教育创新、服务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是当前重要课题。本次会议汇聚国内外学者,必将进一步推动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纵深发展与学科外延拓展,深化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育中的多维应用,助力外国语学院在新文科建设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征途上行稳致远、不断突破。

拼图1.jpg

首日主旨报告中,香港城市大学Jonathan Webster教授系统梳理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框架,为青年学者搭建了理论认知体系;佛罗里达大学方志辉教授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态度、调控话语权威及评价强度,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有助于深化对知识建构机制的理解,并提升跨学科英语读写素养。

拼图2.jpg

清华大学封宗信教授重新审视了语法隐喻概念,深入探讨了其在词语、小句、主位和语用层面上理论化的重要性和难度;北京师范大学于晖教授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体裁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构建学术素养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对学术体裁结构与语言特征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拼图3.jpg

香港理工大学冯德正副教授展示了大学英语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多模态路径,通过分析学生英语短视频创作,揭示其在语言发展、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多重价值;北京大学高彦梅研究员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揭示其在不同学科话语中的组织结构功能,强调其在建构专业性、语篇连贯性与学科风格中的重要作用。

拼图4.jpg

次日主旨报告中,麦考瑞大学Wendy Bowcher教授通过分析儿童绘本《Way Home》,揭示其如何突破传统绘本强调温馨、教育意义的常规,转而通过文字与图像展现身份、归属和家庭等社会议题。研究展示了多模态社会符号学分析在识别绘本中社会意义建构方面的应用潜力;山西大学杨林秀教授全面回顾了言据性领域四十年的发展,强调其超越信息来源标示,涵盖信息可靠性评价。杨教授指出该领域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并讨论了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呼吁未来研究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实现创新突破。

拼图5.jpg

北京科技大学何中清教授提出了言据性用于知识建构的四维分析框架,并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深刻揭示了言据性参与不同学科英语研究论文知识建构上的差异,深化了学科认识论的理解,为学术写作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华东师范大学赖良涛教授从教育语言学视角探讨了作为新兴学科的外语教育,指出其核心在于语言与教育的互动,强调外语教育应融合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协调发展。

拼图6.jp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峰教授比较了英国大学生与ChatGPT生成的议论文中三词词串的语言特征,发现ChatGPT文本在词汇多样性和文本组织上表现突出,但在语法复杂性、观点表达和人称参与度方面不及学生写作。研究指出,AI写作虽具连贯性和结构优势,但缺乏学生写作中的个性化修辞和互动性,强调了AI辅助写作的教育价值与局限性;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Miroslaw Pawlak教授聚焦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核心议题,梳理了关于语法教学必要性的不同观点,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别,探讨了语法结构难度、教学环境、学习者差异及语法学习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提出了适应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个性化与自主学习的有效语法教学指导原则。

平行论坛.jpg

平行论坛中,来自80余所高校的15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表现亮眼。青年学者们围绕语言语义学、话语分析(政治与法律篇、社会与媒体篇)、多模态研究(文化传播篇、教育技术篇)、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课堂互动、教材分析、第二语言写作、翻译与大语言模型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既展现了扎实的理论素养,也体现出对现实问题的敏锐关注。论坛成果为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充分彰显了功能语言学强大的解释力与跨学科潜力。

武冠雄.jpg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武冠雄在闭幕式上总结,本次会议通过主旨演讲和分论坛研讨,展现了功能语言学在语言研究和教育领域的强大解释力与应用潜力。他特别肯定了青年学者的突出表现,这种老中青三代学人的思想激荡是学术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学院将持续推动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本土化与跨学科应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贡献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06190215.jpg

作为功能语言学领域的高水平学术盛会,本届研讨会不仅深化了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更为外语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国际合作,期待这些创新思想能在未来结出更加丰硕的学术果实,为推动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