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立德树人、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教职工为学校改革发展努力奋斗,学校评选并公布北京科技大学2025年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和育人榜样(先锋)表彰名单。我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梁晓晖教授获评2025年度北京科技大学“严谨治学、甘为人梯”教书育人先锋荣誉称号。
以“勤”育才,以“心”育人—梁晓晖情况介绍
梁晓晖,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三级教授,鼎新学者,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担任国际A&HCI期刊Mosaic: An Interdisciplinary Critical Journal 2023.56(1)客座主编,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The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Literatur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审稿专家。英语系“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建设负责人,以此课参赛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全国700余所高校参赛)。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主持国家社科重点、国家社科年度、北京市教改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在SSCI、A&HCI、CSSCI、中文核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1.投身教改、研发创新型外语教学法—解决外语人才培养堵点
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流于同质化和空心化,疏于特色化和专业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她坚持推动教学改革,主动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学科优势,研发出“跨学科认知型英语读写思维法”的教学法,将英语培养与理工科培养从思维方法上进行打通。创新教法在各高校同类教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2.悉心教学、打造跨学科课程—解决学生学习难点
作为全程导师,她总因学生的焦虑而不安。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因外语课内容涉及理工农医文各学科,授学生以“渔”对外语教师比其他学科都要更难。基于所研发的“跨学科认知型英语读写思维法”,用线上线下翻转的形式打造跨学科课程。新教法将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以“盐溶于水”的方式有机融合,训练后大一学生读写能力飞升。她所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2024年和2025年各有一名本科生在她指导下在国际期刊发表了论文,以此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硕士。
3.献身教育、探查人才培养淤结—疏通学生成长痛点
要践行教育家的精神,需把心交给学生。学生遇到困难时,她总是全情付出。面对外国文学发文难的局面,她尝试给组队带来语料库与文学跨界的方法。2025年,作为语言学硕士入校的王媛媛仅用4.5年的时间,文学博士论文在教育部匿名评审中获得3个A的好成绩,并在答辩中获得校内外专家的高度好评,最终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她的组队更积极地应用跨学科方法,仅2024年全组国际核心发文6篇。
4.全程投入、构建课上课下大思政—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除了教学科研,她长期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并自学心理学,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她的思政案例文学课“恋爱中成长:读奥斯汀生活智慧”与北大、北师大、复旦诸如康震等学者的课一起入选抖音“院士、教授导读经典:最受欢迎读书类公开课TOP 10”。她坚信,将爱与担当凝铸在点滴,挥洒在课堂,这是每一个为师者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