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德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德语语言文学学习中的专业素养,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于2019年3月9日至2019年3月11日邀请图宾根大学的Jörg Robert教授和Astrid Dröse副教授来我院开展了关于克莱斯特及其相关作品的专题研讨课。
3月11日星期一上午,Jörg Robert教授首先延着上一堂课的内容,继续对关于《米歇尔·科尔哈斯》(Michael Kohlhaas, 1810)文学作品及其相关知识、名词解释和文章内容内核进行深入挖掘和阐述。德语系大三和大二部分学生,教师王绪梅、胡越、刘冬瑶旁听。
《米歇尔·科尔哈斯》取材于16世纪的历史事实,主人公科尔哈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这篇中篇小说的主题是如何对待法律。在科尔哈斯的正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主持正义的法庭没有维护他的权益,科尔哈斯认为自己已然遭到不公正社会的排斥,作为一个得不到法律保护的人,他只能自己保护自己,自己为自己伸张正义。他烧毁了大地主的城堡和田庄,他的队伍日益壮大,政府派兵镇压却屡遭失败。之后科尔哈斯在路德的劝阻下放下武器,再次到法庭申诉,然而最终科尔哈斯因破坏社会秩序而被判处死刑,而大地主只是被勒令将马匹归还原主。虽然他欣然受死,他欲伸张的正义终于得到施行,但是这个正义却以他之受到司法裁决为代价。
在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对《米歇尔·科尔哈斯》的内涵以及某些重点词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Jörg Robert 教授为我们深入阐释了正义与法律以及诗意的正义的内涵,指出了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美德与品行遭到无视与破坏的社会状况,另外还为我们解释了一些专业名词,如实在法(positives Recht)与自然法(Naturrecht)的区别与联系,实在法是人的权利,也是维和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社会正义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最后,Astrid Dröse副教授对文章节选片段中困难的词汇进行了筛选。她让每位同学选出两个不懂的词汇,写到黑板上再逐次进行解释。
通过此次授课,我们同学不仅加深了对《米歇尔·科尔哈斯》这部作品的了解,更加深了对作者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的理解,Jörg Robert 教授和Astrid Dröse副教授用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对我们的耐心将这部作品以及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核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这堂课使我们受益匪浅。
供稿人:路华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