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奥斯汀的小说与正义书写”、“坡、正义与《莫尔格街谋杀案》”以及与青年教师、研究生关于“19世纪英美小说研究”的座谈会之后,来自香港浸会大学英文系英美文学副教授祁博士于5月23日上午8点至10点在外国语学院315演讲厅为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坡的小说与自然灾害书写”的文学盛筵。
在外国语学院范一亭副教授的主持下,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讲座开始。一开始,祁教授首先延续了其第一场讲座对“正义与暴力”主题的探讨,创造性地将地震、海啸以及风暴等自然灾害界定为一种超出人类控制的“自然暴力”(Natural Violence),同时列举了大量数据证实近年来自然灾害给西方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随后,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灾难”(disaster)界定为一种“具有危险性、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创伤事件”,从而将自然灾难纳入心理学的研究框架中予以审视和批判,为文学研究中的“自然灾害书写”构建了论证框架。
随后,她转向了17至19世纪之间西方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泪水之路”以及“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等历史事件,阐释了西部大发现对美国物种发现和开辟太平洋水域路线的重要意义,同时再次将话题引向自然灾害。她进而以爱伦坡的短篇小说《红死魔的面具》为例,阐释了作品中的“幽闭恐惧症”、房间与死亡意象、数字7的文学隐喻、普洛斯佩罗亲王的死亡规律后,分析指出:自然灾害超出了人类道德评判的框架,因此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暴力”。
最后,祁教授将讲座的话题引入灾害引发的心理创伤及其解决对策。她首先以“库伯勒-罗斯”(Kubler-Ross)变化曲线向广大师生展现了“悲伤”引发人类心理变化的7个阶段:惊恐、拒绝、愤怒、权衡、忧郁、测试和接受,紧接着又阐释了“自然灾害”引发的“心理社会”层面上的影响。最终,她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具体表征,包括“闪回”和“过度焦虑”等。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分别就“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具体表征和拉康对“他者”的定义等问题与祁教授展开了多轮次交流,均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在为期四天的学术讲座中,祁教授不仅带领与会的教师和学生走进了正义与暴力、“后灾难”和“自然灾害书写”等国外学界最新的研究动向和学术热点,拓展了在场学生的学术和思维视野,还使与会者感受到了人文学科学者特有的气场,祁教授流利的语速、敏捷的思维以及独有的气场和自信,激励了广大青年教师与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