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9:45到12:00,外国语学院315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一场由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赫纳(Martin Puchner)带来的世界文学盛宴拉开了帷幕。在这次名为“世界文学:从刻写板到因特网”的讲座中,马丁·普赫纳教授围绕其近著《文字的力量》的核心内容,带领听众漫游世界文学,聚焦故事讲述与书写技术的关联,包括纸、羊皮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为我们展示了文学的五个阶段:奠基性的史诗、神圣经典、大师的言论、直至故事集和现代世界文学。
普赫纳教授首先带领师生们来到了第一阶段:书写技术的发明和史诗。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发明了文字——将文字压印在粘土上。这种书写技术产生了苏美尔文。苏美尔文最早是象形文字,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发展演变为契形文字。抄写员们以湿软的泥板为载体,用一根小木棒或芦苇杆在其上斜压上一些笔划,组成文字。把泥板晒干或烘干之后,即可长期保存。这种书写技术使得第一部书面故事《吉尔伽美什史诗》得以诞生和保存。古埃及人早期也是用象形文字,后来,他们又发明了拼音文字。这种拼音文字经由腓尼基人改进又传到了希腊。希腊人改进腓尼基人的文字系统后,将伟大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记录了下来。这两部史诗都因文字书写技术的发明而得以保存,并影响着世界上的两个伟大的帝王——亚述巴尼帕和亚历山大,他们在这两部伟大史诗的影响下分别改变了历史,塑造了历史,并建立保存机制将它们永久保存下来,继续影响后世。
然后,普赫纳教授带领师生们来到了第二阶段:抄写员和《希伯来圣经》。抄写员以斯拉和其他致力于抄写经书的流亡抄写员创立了神圣文本的概念,并使《希伯来圣经》从一部经典文本发展为经文,从扎根于一片土地的文本发展到在流亡中也可以发挥作用并因此得以保存的文本。这个全新的、现代的书写系统使得借鉴自亚兰文的方块字母取代了古希伯来语字母,并被沿用至今。
接着,普赫纳教授带领师生们来到了下一阶段:大师和教师文学。四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大师佛陀、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有着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没有采用文字书写方式,而是坚持让学生聚在身边,通过对话和面对面的交谈来教导学生。而他们的学生都在大师故去之后,将大师的言谈回忆、整理、书写下来,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形式:教师文学。教师文学彻底改变了理念的世界,将印度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基督教塑造成型。
紧接着,普赫纳教授带领师生们来到了第四阶段:故事集和造纸术、印刷术。通过讲述世界第一部小说《源氏物语》和《一千零一夜》的传播过程,以及古登堡、路德改进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圣经》的普及和传播的故事,普赫纳教授向我们展现了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重要性。
最后,普赫纳教授带领师生们来到了现代世界文学。现代世界文学的技术根基——机械文明为文学世界带来了一些担忧。普赫纳教授以《堂吉柯德》为例,提出了文学“海盗”概念。他解释说,随着印刷业的爆发式发展,文字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文字得以传遍世界,文学变成世界文学的同时,文字的原(独)创性、权威性和所有权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在我们当今的互联网世界这一背景下,这些问题尤其值得深思。但是,普赫纳教授对互联网技术之于文学的影响依然持乐观态度。
最后,普赫纳教授总结道,文学最惊人的特点是,它总能将语言投射到空间和时间的深处。坐在刻写板面前抄写和坐在电脑面前打字这两个动作何其相似,不论是何种技术,能够保证文学存续的是持续使用它。也就是说,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能保证文学的未来。 最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普赫纳教授详尽解答了这些问题。座在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