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银杏金黄。为进一步加强学院翻译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翻译专业人才,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主任陶友兰教授做客“世界人文之路”名师讲坛系列讲座,就翻译教育中的译者能力培养开展专题讲座。讲座于11月11日下午在外国语学院报告厅开始。外国语学院的领导、老师和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同学们共同参加本场讲座,探讨交流翻译专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首先陶友兰教授详细分析了什么是翻译、教师怎么教翻译、学生怎么学翻译三个基本问题,并结合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市场对中高端翻译人才需求的深入了解,将新时代下语言人才的能力构成概括为“语言文化能力”、“信息素养”和“管理能力”三方面,特别强调培养语言人才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提出译者素养之后,陶友兰教授就当前高校翻译专业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测体系的现状,结合教学的亲身经历,就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陶友兰教授指出,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发展个性化课程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关键。尤其强调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需求、服务学科发展、尊重学生选择。
在教育理念上,陶友兰教授讲到,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长期的文学积累,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文学积累是语言功底的基础,只有在扎实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在专业道路上有所发展。知识储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能力和水平范围。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吸收不同题材和不同体裁的英文文本,扎实语言功底、扩充知识储备。陶友兰教授还对优秀的翻译教师提出了“会翻译(skillful)”、“会讲授(instructive)”、“有激情(passionate)”、“有耐心(patient)”、“启发性(enlightening)”、“鞭策性(facilitating)”等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陶友兰教授鼓励采取翻译工作坊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翻译技巧,通过设置讨论小组提高学生反思进步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译者综合能力培养上,陶友兰教授特别强调了翻译实践项目的重要性。积极、深入地参与翻译实践是检验、锻炼、培养学生译者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陶友兰教授鼓励同学们也要在翻译学习中“主动学”、“做中学”、“读译悟”,汉语纯熟,英语精通,读之有味,言之有物,善于思考,勤于练习。最后,陶友兰教授呼吁翻译专业的同学们要对翻译市场有充沛的认识,尽早培养自身的译者素质,做到“技道并进,内外兼修”,并以实力积极面对从校园向市场的转变。陶友兰教授平易近人、风趣幽默,讲座气氛热烈活泼、笑声连连。
讲座结束后,现场积极热议,外国语学院的同学老师们就人工智能对译者的挑战、机器翻译、翻译专业的性别区分、翻译作业的教学方法和学术研究等问题积极提问,陶友兰教授一一解答,得到了现场的广泛认同和积极评价。
“世界人文之路”名家讲坛系列讲座至今已经开展190期,陶友兰教授主讲的本期讲座为进一步加强学院翻译专业建设,培养教育高层次翻译专业人才提出了积极建议,具有重要参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