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世界人文之路”名师讲坛第197讲: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中西方音乐与美国亚裔主体之间矛盾的共生关系

2019-12-12 11:14:33

2019125日上午外语楼301会议室,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声音战场上黄皮肤的俄耳甫斯——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中西方音乐与美国亚裔主体之间的矛盾共生关系”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范一亭博士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博硕士参加。

    张磊教授为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英语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北京社科基金1项,入选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负责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1个,出版专著7部、译著2部, Music & Letters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人大复印资料)《读书》《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发表权威与核心论文数篇。  

 

张磊教授首先解释了“黄皮肤的俄耳甫斯”这一概念的来源,其次分别对华裔作家张岚的小说《饥饿》(Hunger 1998)中的主人公宋天与韩裔作家李昌来的小说《手势人生》(A Gesture Life 1999)中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秦进行分析。张磊教授表示俄耳甫斯在西方文化之中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形象,他用音乐创造了世间秩序,强调感性、爱欲与自我实现。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写到,俄耳甫斯这一原型象征着解放者与创造者,艺术、自由与文化在这一人物身上得到永恒的融合。黑皮肤的俄耳甫斯则是萨特在《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的序言《黑皮肤的俄耳甫斯》中提出的。由此,张磊教授在分析美国亚裔作品时提出了黄皮肤的俄耳甫斯这一概念。

 张磊教授认为《饥饿》中的主人公宋天是一名“伪音叉主体”,他试图在音叉与成功之间建立稳定的意义。“音叉式主体“(pseudo-diapason-subject)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哲学家南希(Jean-Luc Nancy)提出的,他认为音叉式主体是处于永恒变动中的主体,这一流动性恰好与身份的流动性和操演性相呼应。然而,宋天对音叉这一象征物的理解与南希的原意截然相反。天认为音叉的意义稳定,能帮助他实现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此外,宋天与小提琴之间还存在复杂的共生关系。  

 在《手势人生》中,作为“手势主体”的富兰克林将钢琴视为文化资本,试图将乐器与自己合二为一,他认为只要钢琴在家中,他就会被视为合法的、被认可的美国人。此外,作为聆听的演奏者或作为听众的演奏者,秦对西方音乐作品做出充满感情而极为主观的聆听。秦与钢琴之间高度的可见性却导致其高度的不可见性,他越是想要在自己与钢琴之间建立联系,这种关系就越不可见。不过,与《饥饿》中的宋天不同,富兰克林·秦最终获得顿悟,认识到在他充满伪装的手势主体与钢琴之间存在着的共生关系及隐藏的多重悖论。讲座内容结束后,张磊教授与学院教师针对“黄皮肤”、“黑皮肤”的俄耳甫斯以及“非裔美国人与亚裔美国人对待西方音乐的不同态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与参加讲座的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