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世界人文之路”名师讲坛第207讲:德语系外请专家交流合作项目之二十五讲——彼得·汉德克 专题探讨会(一)

2020-08-07 13:49:44

 2020611日下午1530分,我们有幸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的韩瑞祥教授参加我院世界人文之路鼎新北科系列学术活动暨德语系外请专家合作交流系列的第25场讲座。在全程三个半小时的研讨活动中,韩教授有的放矢地对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的其人其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介绍,并在精彩的讲座后分别同来自北大、清华、北外、上外、西外、川外、大外、天外、广外、北语、北理等近30多所高校的近200位师生学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

20200611-刘冬瑶-韩瑞祥1.png

活动由德语系讲师刘冬瑶主持。她先对韩教授进行了简要介绍。韩老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主要从事于德语文学教学与研究,研究重点是现当代奥地利文学,先后出版作品三部,发表论文60余篇、译著18部,并且主编文学名著四套。

20200611-刘冬瑶-韩瑞祥2.png

作为国内彼得·汉德克九卷本的主编,韩老师在研讨会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新晋诺奖得主进行了探讨与论述:一、汉德克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节点;二、国内外对于汉德克的接受情况;三、汉德克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学界的争议。韩老师带大家回顾了1966年那个受邀参加四七社的24岁青年作家的无畏发言,然后沿着接下来60余年的时间线索,韩老师向大家梳理了汉德克的各类文学作品、其审美纲领、戏剧理论及创作初衷。期间,韩老师因丰富的翻译经验,对汉氏的数十篇作品信手拈来,对如《我是一个象牙塔的居民》、《骂观众》、《卡斯帕》、《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和《去往第九王国》等汉氏代表作分别展开了细致的讲述。在关于汉氏在国内的接受及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问题上,韩教授主要就2016年汉德克来华学术交流活动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韩老师分析了汉德克在获奖前后欧洲媒体的态度与报道,最后重申道,汉德克是一个传统的作家、一个奥地利作家,但他也极具个人风格。面对外界的众多误会与强行牵附的标签,汉德克如是说道:不要给我贴任何标签,我根本不在乎外界的攻击,我是汉德克,我想写。

在韩教授富有深度的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积极踊跃上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来自我院德语系17级的马欣然同学率先针对《去往第九王国》一书译名的选择提出了问题。之后上麦与韩老师展开对话的还有: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张世胜教授、西外德语学科带头人、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聂军教授、北京外国语德语学院的张晏副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郑萌芽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彦会副教授、我院讲师刘冬瑶以及上外等院校的在读本科生及硕博研究生。大家对于汉德克领奖颁奖词的引用、作品的译名、自引与互文性、作品内容的解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见解,韩老师分别给予了细致的答复并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200611-刘冬瑶-韩瑞祥3.png

在近四个小时的研讨会过程中,韩教授深厚的学识及深入浅出的讲授风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汉德克形象,使我们对这位奥地利作家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诺奖获得者,大家更加具体、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作品和生活。在活动末尾,与会师生表达了对会议结束的不舍,对韩教授的耐心指导表达了感激,更对我院能为国内德语圈建立如此好的开放性平台表示敬意。疫情期间,线上研讨会的方式不仅拉近了身处各地的各位学友的距离,更拉近了大家与经典德语文学作家作品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