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3日下午17点,学院有幸请到了清华大学外文系李明明副教授参加我院世界人文之路鼎新北科系列学术活动暨德语系外请专家合作交流系列的第28场讲座。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词语之戏——对汉德克几部说话剧的文本与剧场解读”的报告。在全程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李老师将汉德克作为后戏剧剧场的一个代表作家,以《骂观众》、《自我控诉》、《预言》、《呼救》四部作品为例,引用本雅明、阿甘本等人的理论,对汉德克说话剧的文本和剧场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解读,借用屏幕共享向大家分享了其研究成果,并在报告之后的交流环节与全国来自北大、清华、北外、北语、西外、川外等近20所高校的近200名师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活动由我院德语系讲师刘冬瑶主持。讲座开始之前,她先对报告人做了简要介绍。李明明老师是清华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多次参与国家社会基金重点项目,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当代德语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化学。李老师三年来在《外国文学》等顶级刊物发表三篇有关汉德克的研究成果,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全文转载。
李老师首先引用孙柏老师的一段话,指出汉德克的说话剧以及其在西方戏剧谱系中的定位——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在戏剧型和剧场型之间,在语言的穷尽和身体被重新发现的新纪元之间的断裂处。她阐明了现代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戏剧相比发生的变化,从此戏剧发展的背景出发,详细探讨了汉德克说话剧中戏剧的双重媒介性、文本与剧场的关系、戏剧内部的审美转向以及身体、感知、述行、空间、氛围、在现、事件等诸多问题。《预言》在平淡的陈述中开始,以一个徒有其表的预言陈述为主题,呈现出一种机械主义的刻板外观,庞大的声响刺激之下,缺乏明确的所指不断地导向了一个意义开放的复调剧场。《自我控诉》表面上看好似一篇成长报告,但却通过声音秩序完成了一场实质性的控诉,声音被放大,语言逐渐显现,而人的成长不过是被纳入了语言的规则和秩序。《骂观众》全剧围绕“骂”进行,辱骂行为突破禁忌与剧作展演突破舞台限制相统一,短暂的解释和赞美之后,一个接一个的骂人词汇逐渐堆积,产生能量,最终形成一幅此起彼伏的声音图像。而对于《呼救》,李老师认为这是汉德克最具实验性的,对后戏剧发展最具启发意义的一部剧作,Hilfe是游戏的目标,是此戏的动机,作为见证者的观众在不断的冲击之下终于喊出了“救命”,伦理命题被语言游戏的情景框架瞬间冲淡,实在的现场自然发生,真实获得了超越虚构的权力。在详细分析了四部说话剧文本与剧场内涵之后,李老师在总结中回到汉德克,指出汉德克之所以处在转折点,原因有二:一是戏剧剧场从文字到词语的转变,文字图像表现穷尽,词语图像重新构建;二是发现观众,舞台与观众界限被打破,观众不再是观赏者,而是见证者。
在李老师丰富详尽的讲座之后,与会师生积极上麦。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硕士生刘艺、北京语言大学的16级本科生陈丹阳、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岳子涵、张舒、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的马琰老师,西外德语专业学科带头人、原系主任、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国内汉德克译者、汉氏研究权威专家聂军教授等相继就流行音乐与汉德克说话剧节奏之间的必然联系、词语姿势理解、真实与虚构边界、在现美学、对接剧场、汉氏研究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李老师均一一耐心作答。
互动结束后,主持人刘冬瑶老师以主办方之名感谢各位学友连续两天、长达十多个小时的参与互动。她感谢各位主讲人不吝赐教,感谢各位听众积极提问,更要感谢大家对北科大外院德语系这次线上活动的关注和支持。各位线上听众也纷纷致谢,表达了他们对主办方和外院德语系师生的感谢。周六下午长达七个半小时的三场讲座圆满结束。各位主讲专家笔耕不绰的研究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文学研究一如既往的热爱,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感谢德语系17级的陕萌慧和朱珂婧同学协助管理线上参与人员。
至此,德语系外请专家合作交流项目之汉德克专场圆满结束。四场讲座一共有超过了50多所高校机构的超过1500名师生人次先后登录腾讯会议室,同时在线的听众数的峰值近200。德语系师生踊跃参与,听众中也不乏我院英语系和日语系的师生身影。外校师生人数众多,其中包括国内汉德克译著的译者(如西外的聂军教授、张世胜教授、北外德语学院丁君君副教授、张晏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彦会副教授等)、国内各大高校德语系师生,如北大、清华、北外、上外、西外、川外、天外、广外、苏外、浙外、吉外、南外、浙大、复旦、同济、北语、北理、北航、人大、社科大、山西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辽宁大学、中国政法大、对外经贸、华电、青岛大学、安徽大、南京大、天师、山师、东北师范、吉林师大、山西师范、山建工、济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机电、西工大、江苏理工、上海理工、重庆邮电大、郑大、湘潭大、德国慕尼黑大学、图宾根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高教社、外研社、同济大学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社等50多所高校及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