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4日,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科学道德学风建设专题讲座“研究生的身份与学术伦理”通过线上腾讯会议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范一亭副院长主持,主讲人为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志敏教授,外国语学院全体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聆听。
罗志敏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学术伦理、创新创业教育、院校内外部及其关系治理等,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学术伦理规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新思路》等学术专著3部。本次讲座中,罗教授结合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从探讨“研究生是谁”这一未解难题出发,分析当前大规模、多规格研究生培养背景下研究生在生活及学术场域中的境遇、困惑及其出路,探讨学术伦理的基本原则,并就科研诚信、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等相关论题和师生做研讨。
作为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讲,罗教授首先启发全体研究生,尤其是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思考“研究生是谁?”这一根本的身份问题。接着罗教授考察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大规模、多来源、多规格的现状,总结了研究生在个体、制度和社会层面遭遇的困惑与危机,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颁布的法规文件指出,研究生最主要、最本质和最基础的身份是一名“研究者”,研究生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在明确了身份问题后,罗教授指出,作为一名研究者,研究生的思想及其行为就必须遵守规范的伦理关系,即学术伦理。罗教授结合思想家布鲁诺和马克斯·韦伯的事例和观点指出,学术伦理是一种信仰,学术不端问题不能“小题小做”,因为研究生不仅是个人还是“公共人”,学术不仅是“个人学术”还是“社会学术”,学术产品不仅是“私人产品”还是“公共产品”。最后罗教授指出学术伦理具有无限生效的特点,提醒同学们牢记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讲座结束后,范一亭副院长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他首先感谢罗教授从“元学术”的角度对研究生身份和学术伦理问题进行的深层次剖析,并表示高度赞同罗教授对研究生“研究者”身份的理解。范老师认为,研究生应该将自己定义为“青年研究者”和“青年学者”,同时应该培养学术信仰,培养底线思维,提高学术道德底线,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提问环节罗教授对同学提出的“如何控制学位论文中的重复率”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答复。此次讲座加深了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对自身研究者身份和学术道德伦理问题的认识,为同学们更好地适应研究生学习和开展规范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