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世界人文之路”名师讲坛第220讲:德语系外请专家交流合作系列之二十九讲——Konkrete Poesie

2020-09-25 16:00:24

 

 

2020924日下午,我院有幸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副教授兼北京德国使馆学校的Andreas Wistoff博士参加德语系外请专家合作交流系列的第29场讲座。Wistoff先生为我们带来了对德国具象诗的介绍与讲解。首先,德语系教师代表先和主讲人就疫情期间兄弟院校的线上教学情况进行交流,后又就如何选用具象诗作为低年级的语言引入课进行了经验分享。在全程约三个小时的互动中,Wistoff副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具象诗的含义与历史,详细讲解了一些德国优秀的具象诗作品,并且通过屏幕共享、朗读等方式生动地展现出了具象诗的趣味与魅力。

20200925-刘冬瑶1.png

 

活动由我院德语系的刘冬瑶副教授与外教Aylin Can共同主持。讲座伊始,Aylin Can老师对具象诗做出了简要地引入性介绍,后对报告人进行了简单介绍。Andreas Wistoff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的副教授, 2012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德国大使馆学校工作,期间发表科学出版物数种。

 

讲座过程中,Andreas Wistoff先生首先感谢院系的邀请,并对参会的同学与学友表达问候。报告的第一部分,Wistoff副教授对具象诗的历史进行了介绍。与传统文学不同,具象诗至今具有70年历史,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可以被看到sichtbar)的诗。对此,Andreas Wistoff先生介绍了一些早期的的具象诗,比如“lichtung” “fabula rasa”等较具有现实意义的具象诗。它们保留了传统的诗歌形式,甚至有的是用拉丁文作为题目,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文化元素。接下来Andreas Wistoff先生介绍了一些更为直观的具象诗。它们以单词或是字母组成,像一幅画一样把各种元素组成在一起,更加形象地向世人展现出诗篇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具象诗《苹果》(Apfel)以最直观的形式用单词拼出了一个苹果,但里面包含了一只“蛀虫”(Wurm)。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与主讲人就诗歌的意象和内涵进行探讨。大家逐渐发现,具象诗的表达角度多种多样,诗篇中字母的添加与变动都能体现使具象诗表达完美的过程,甚至可以表示时间的变动、物体的移动过程或是变化状态。

20200924-刘冬瑶2.jpg

 

 

Andreas Wistoff先生接下来指出,具象诗的形式从哲学的角度讲是原子的组合。他引用尤金·戈姆林格(Eugen Gomringer)的理论,对具象诗进行深度阐释。理论指出,我们的语言正朝着简化和缩小的方向发展,这是为了适应快速的语言沟通与信息交流的社会形势,也有人认为在将来视觉表达手段将会被用于交流。但是这并不是语言即将走向终结的趋势,集中与简单就是诗歌的本质,而能够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广泛使用证明了它自身的优势与发展,所以具象诗的出现是积极的一种诗歌形式。

 

至此活动进入提问环节,与会的同学们积极在会议聊天区与Andreas Wistoff先生互动,Aylin Can老师也对许多关于具象诗的细节问题对教授进行切磋。互动期间,主讲人与大家通过会议屏幕共享分享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奥地利诗人杨德尔(Ernst Jandl)对其作《战壕》(Schtzngrmm)的朗读与诗歌背后环境的场景还原。通过象声因素,听众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感受到残酷战场上刀光剑影,更加明白了具象诗的形式以及意义。视频之后,Andreas Wistoff先生还对几首简短但是朗朗上口、形式有趣的具象诗进行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并对每一首诗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有趣的内容吸引了线上的每一位我系师生及外校学友。

20200924-刘冬瑶3.jpg

互动环节结束后,Aylin Can老师对整个报告进行了总结。最后Andreas Wistoff先生再次对与会者送上祝福,线上的各位老师同学也纷纷对Andreas Wistoff先生表示感谢。至此,全程三个小时的活动圆满结束。通过这次讲座,德语系的师生对德语现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