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世界人文之路”名师讲坛第229讲:文学史书写与日本文学研究——周作人文学史观透视

2020-11-27 13:37:10

11月23日晚,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日文系王志松教授为我院日语系师生举办了一场题为“文学史书写与日本文学研究——周作人文学史观透视”的讲座。讲座由日语系王书玮教授主持,日语系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图片1.jpg

王志松教授首先通过介绍周作人撰写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两个文本阐述了其文学史观的形成与转变。前者撰写于五四时期,较为完整地输入了外国文学史的知识系谱和文学观;后者出版于1932年,反思了这些文学观和文学史框架。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很多。王教授认为,周作人与夏目漱石文学及其文艺理论的交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他由此摆脱了“小说至上论”的文学观,将散文作为一个单独的文类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在“文学”概念现代化转型中留下独特的印迹。

图片2.jpg

关于周作人文学史观的变化,王教授强调,“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于改造社会,周作人提倡进化论,积极推进小说改革,主张“人的文学”。但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展开与逐渐落下帷幕,运动推进者内部出现种种分化,有人埋头学问,有人投身革命,此时的周作人转而提倡“艺术独立论”。“艺术独立论”容易被误会是“为了艺术的艺术”,但周作人的意思并没有排斥人生。他说:“总之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他隔离人生,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只任他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在周作人看来,真正的艺术应该包含人生,但不能为了人生而牺牲艺术的独立性。只有通过个性的表达,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才能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图片3.jpg

讲座结束后,王志松教授与日语系师生围绕新文科建设、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日本文学中美文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使日语学习者与研究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