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下午,受外国语学院邀请,德蒙福特大学Manjeet Ridon副教授通过Teams会议线上举办了题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证据》中的美国女性主义和当代美国政治”的讲座。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英军副教授、外国语学院尹晶教授、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向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尹晶教授主持,尹教授首先向Ridon副教授致以热烈的欢迎,随后向大家介绍了Ridon副教授。
讲座开始前,Ridon副教授对德蒙福特大学做了简要介绍。德蒙福特大学由1870年成立的莱斯特艺术学院发展而来,如今已成为兼具活力与文化多元性的综合性学府,汇集了来自130多个国家的29,000多名师生,2017年还曾荣获由英国政府颁发的教学卓越框架奖金奖,足以证明学校出色的整体实力。
接下来,Ridon副教授进入今天讲座的正题。围绕着讲座的议题,Ridon副教授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层层铺开,对《证据》一书中的美国女性主义与当代美国政治的共生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小说所处语境——美国女性主义运动与当代美国政治现状;续作的重要性——《证据》对其前传《使女的故事》的延伸与发展;小说的文体——反乌托邦小说在《证据》中的体现;小说的主题——性别的建构性与逾越的可能性;具体文本分析——对“辞别”与“第十三届研讨会”两个章节的思考。
为更好的理解小说所处的语境,Ridon副教授追溯了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四次浪潮,并指出其与《使女的故事》的密切联系。女性主义浪潮分别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始于1912年,最近一次女权运动则发生于2017年。从促进女性获得选举权,到为女性争取法律和社会上的平等,再到跳出原有的女权主义思维框架、呼吁消除社会性别角色和偏见,到如今的通过社交媒体为深受强奸文化之苦的女性伸张正义,女性主义经历了由政治向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转变。2017年1月21日,即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就职仪式翌日,全美爆发了规模庞大的“女性大游行”。
在对小说语境做了细致介绍后,Ridon副教授谈及续作的重要意义,并随之剖析了小说中的反乌托邦元素。由《使女的故事》改编的电视剧获得了巨大成功,为小说吸引了更多读者,在读者的期待与时代的呼唤下,阿特伍德为权利受到侵犯的美国女性发声,为她的反乌托邦故事续写了结局。
通过以上论述,Ridon副教授总结出小说的性别主题,并进一步论证性别的建构性与逾越的可能性。基列的统治阶层强调性别是建立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然而,在加拿大长大的黛西却拥有和男性同样的品质,自信、勇敢、充满力量。由此证明,性别的差异实际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样,即便是被建构的性别,也有逾越的可能性,从嬷嬷们滥用男性统治者分配给她们的权力操控其他女性等情节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Ridon副教授带领师生们细读了小说的最后两章,并分享了她的解读思路。Ridon副教授重点强调了“刺绣”这一意象的重要意义。在她看来,“刺绣”作为父权社会中典型的女性技能也赋予了女性进行颠覆的力量。通过将细小的拼块拼贴到一起,莉迪亚嬷嬷构建出自己笔下的基列,并对其施加影响,而这种颠覆同时也预示着光明未来的可能性。Ridon副教授还指出以两部小说为代表的“见证人文学”的重要意义。阿特伍德对历史由谁书写、其中包含多少真实存在的声音提出质疑,进而加入女性的声音,为她们在历史中谋得一席之地。历史不仅仅是his-story,her-story更需要被听到。
讲座结束后,杨教授与同学们围绕着讲座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问题,并尝试从侦探小说、后殖民等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Ridon副教授在解答杨教授与同学们的问题之余,也对大家积极思考的态度表示认可。
各位老师和同学在此次讲座中均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此次活动也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