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世界人文之路”名师讲坛第273讲:德语系外请专家交流合作项目之三十六:德语古典抒情诗赏析与阐释(二)

2021-09-09 14:04:16

2021年9月8日下午,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的Andreas Wistoff副教授参加我院世界人文之路鼎新北科系列学术活动暨德语系外请专家合作交流系列的第36场学术交流。他交流的题目是“十四行诗——巴洛克时期至今的高度抒情艺术形式”(Das Sonett als hohe lyrische Kunstform vom Barock bis zur Gegenwart)。活动由我院德语系副教授刘冬瑶主持,我院德语系18级全体本科生和部分21级研究生。

图片1.png

图片2.png

首先就上一场讲座的内容和习题踊跃提问,主讲人借此总结了韵律语言 (metrische Sprache)的要素和规律,并运用诗歌的重音、韵脚等知识,带领大家实际分析。本场讲座的重点是分析巴洛克时期的德语诗歌《美的短暂》(Vergaenglichkeit der Schoenheit)。这是一首典型的十四行诗,在欧洲持续的三十年战争生灵涂炭的背景下,本诗体现出巴洛克时期“生命短暂易逝”的主题风格。在韵律分析和赏析练习中,主讲人一词一句地为听众朗读诗行,找出每行中的重读和非重读音节。在主讲人的带领下,大家把诗文的十四行分为四个诗节(Strophe),前两节为abba的抱韵(umarmender Reim),后两节为ccd eed的尾韵(Schweifreim)。主讲人向大家阐述了十四行诗的历史,它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起源于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传播。在详细分析诗歌的韵律和历史背景后,逐渐人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为大家描摹出诗中的意象,讲解文意及修辞手法。

在这场讲座中,教授带领我们揭开了十四行诗的神秘面纱,师生线上线下一同感受了巴洛克时期死亡与爱情、虚无与凄美的交织和碰撞。大家受益匪浅,期待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