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世界人文之路”名师讲坛第272讲:德语系外请专家交流合作系列之三十五:《德语古典诗歌分析与阐释》之第一场

2021-09-09 14:06:10

2021年9月8日下午,我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的Andreas Wistoff副教授参加我院世界人文之路鼎新北科系列学术活动暨德语系外请专家合作交流系列的第35场活动。本次活动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吸引了来自德语系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参加。在三个多小时的线上活动中, Wistoff先生首先和德语系师生代表进行了友好的线上座谈。Wistoff博士很高兴第三次参加我们的座谈活动。讲座伊始,他从词句重音入手,佐以丰富详细的案例与轻松活泼的互动,为德语系师生带来了题为“Gebundene deutsche Sprache als Gegensatz zur Sprachverwendung in Prosa”(《有别于散文用语的德语诗学用语》)的精彩一课。

图片3.png

图片4-1.jpg

Wistoff先生授课风格活泼,他请同学们诵读资料,以此引出第一个关键概念“重音”(Betonung)。他对比了汉语和德语,认为汉语是声调语言(Tonsprache),没有词重音的概念;而德语的重读音节尤为重要,词重音错了,词义就会改变。Wistoff先生带领大家找寻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词重音,了解德语词的自然重音(natürliche Betonung)规律;接着由词重音过渡到句重音,通过示范详细阐述了重度和非重度音节的交错排列情况。在Wistoff先生口中,语言有轻有重、有起有伏,有着音乐般的魅力。德语系18级同学们也踊跃发言,积极朗读单词语句。师生互动,寓教于乐,大家受益匪浅。

通过对句重音的探讨,Wistoff先生进一步指出:如果仅片面强调重音,文本风格就会更偏向散文(Prosa),但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Lyrik)、史诗(Epik)和戏剧(Drama)的措辞通常要遵守更多规则。先生由此进一步阐释了德语诗歌的韵律(Reim),即两个词或者多个词互相呼应,连接句子,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此外,先生还介绍了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押韵形式,以丰富的多语例证分别讲解了头韵(Stapreim)、腹韵(Mittelreim)、准押韵(Assonanz)与尾韵(Endreim),诸如 凯撒大帝 (Julius Caesar)的“我来,我见,我征服”(Ich kam, ich sah, ich siegte)即典型的押头韵。不同的押韵形式可以在不同时代的欧洲各地找到,而现代德语主要使用尾韵的押韵方式。

在讲述内容结束后, Wistoff先生用一套课堂练习再次与大家展开互动。在问答环节,我校师生就“德语押韵的严苛规则”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Wistoff先生带来的不仅是一场逻辑严谨的报告,更是一堂妙趣横生的有声课程。他尤其注重课堂互动与师生交流,总是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通过讲座,大家掌握了德语韵律学的基本知识,对于语音语调背后的意义展开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