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世界人文之路”名师讲坛第400讲:“文学批评的功能与未来:从阿诺德到赛义德”顺利举办

2025-09-18 15:21:39

2025年9月18日下午,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文学批评的功能与未来:从阿诺德到赛义德”的学术指导。本次学术指导系我院“世界人文之路”名师讲坛系列活动之一,由我院梁晓晖教授主持,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图片1.png

指导伊始,梁晓晖教授对曹莉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并向参会师生简要介绍了曹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及代表性成果。

指导过程中,曹教授从历史语境出发,阐述了英国公共空间——如俱乐部、咖啡馆、报刊杂志等——在现代文学批评诞生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她旁征博引,深入剖析了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三个文学研究核心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图片2.png

随后,曹莉教授系统梳理了马修·阿诺德、T.S.艾略特、F.R.利维斯及爱德华·赛义德等重要批评家关于文学批评功能的核心观点。她指出,自十九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始终保持着对社会历史现实的深刻反思。阿诺德主张文学批评家应持“超然无执”的态度;艾略特致力于“建立文学与艺术的标准”;利维斯则重视“心智训练”以及“文化传承”的使命;而赛义德反对过去专业化的批评倾向,主张文学批评应回归社会历史语境。进而,曹莉教授对以上批判家的核心观点与批评指向进行了细致比较。她总结道,上述批评家在立场、方法和目标上的对话,为我们重新思考文学批评的功能提供了重要路径,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体系和外语学科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在互动环节中,我院师生踊跃提问,曹教授细致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师生对文学批评发展历程的理解。最后,梁晓晖教授再次对曹莉教授致以谢意,并总结指出,本次学术指导不仅清晰勾勒出现代文学批评的演进脉络,更在学术态度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为在场师生带来了深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