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德语语言文学与文化、德语国家研究、科技德语、德汉翻译(口译/笔译)等。
专业学习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德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专业阶段强化专业方向素养培养,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形成“三支柱,多方向”结构,为学生提供德语语言文学与文化、德语国家研究、德汉翻译三个方向的模块化专业知识培养体系。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在德语国家研究、德语语言文学与文化、或翻译方向有重点发展,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高的创新意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胜任翻译、研究、教学、新闻出版、文化交流、管理等工作的多元复合型德语专业人才。
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拥有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25%教师具有高级职称,7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00%教师具有在德国知名大学研修的经历。教师团队专业知识过硬,科研能力扎实,承担多项教改、教研、科研项目。出版教材4部,译著10余部,在国内外相关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除长期配有3名资深德国外教,每年邀请1至2名德国专家以及5至7名国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开设讲座。从2017年起,我系邀请国内外30余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与近20所国内外大学德语系建立友好的科研交流往来,其中包括德国慕尼黑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图宾根大学,国内的北大、北外、人大等。
德语专业的国际化培养特色突出,依托学校的国际化培养资源和本专业的优势,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化培养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本专业已拥有多项校际交流交换和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可通过校际交换、“4+2”、“3+1+1”、“2+2”、暑期海外学习等项目,丰富国际交流经历、拓宽国际视野。
德语依托我校通识教育体系和双二辅机制,实现学科交融和跨学科培养,在课外实践、科技创新、专业实习等方面实施“导师制”,促进创新创业。通过暑期夏令营和专业实践、专业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在专业实验和实践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技能,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综合德语、德语精读、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泛读、德语口语实践、德语视听训练、德语写作、德语国家国情、德国技术史、科技德语、德国科技专题、德国外交与文化、实用经济德语、跨文化交际、口译、笔译实践、德语新闻翻译、德语文学翻译、德语文学导论、德语语言学导论、德语实用语篇分析、德语文化学导论、德语文学文本分析与阐释等。
本专业重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汉诺威大学、上奥地利大学达成学生交换学习协议,交换学习阶段可跨专业选修课程,此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资助。
学生可通过暑期交流项目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弗莱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等交流学习。同时,我校与德国FHM大学达成“2+2”、“3+1+1”或“4+2”校际合作项目,学生可在本科期间或毕业后进入FHM大学,完成双学士学位,或攻读经济学、管理学硕士学位。
本科生就业率100%,深造率超过60%,出国深造率30%左右。出国深造主要以德语国家为主,另有一小部分赴非德语国家或地区继续就读。
继续深造:
内地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
香港地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
德语国家:慕尼黑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汉诺威大学、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耶拿大学、马尔堡大学、图宾根大学、维尔茨堡大学等;
英语国家:国王学院、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英国);乔治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等。
就业:毕业生大多进入国家企事业单位、德资企业和机构、科研以及教育机构,从事翻译、管理、科研和教育等工作。
主要就业单位:奔驰、宝马、大众等德资公司;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机构的国际部;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