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jpg

“具身语言——人工智能的语言科学”国际会议第二分论坛成功举办

2019-05-31 09:29:17

2019年5月26日上午9:00-10:30,具身语言国际会议分论坛二 “Foundation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 Cognition”(具身语言认知与发展的哲学思辨),在外语楼304如期召开。三名国内国际知名学者进行展示。

首先美国匹茨堡大学Klaus Libertus教授进行了题为“儿童早期动觉发展对语言认知与发展的影响”报告。

2-1.jpg

Klaus Libertus的发言主要围绕儿童早期动觉发展对语言认知和发展的影响展开。他指出运动技能与大脑可塑性、身心健康、认知功能等息息相关。运动可以使儿童更早习得有关社会和现实世界的知识。通过考察6个月大婴儿的精细动作和抓取技能,他发现在6个月大婴儿如果拥有较弱的抓取能力,那么他们在日后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是这种抓取能力可以通过父母的引导训练得到改善和提升,为自闭症患者提供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建议。

Libertus教授的发言引发与会同学和老师的极大兴趣。发言后,他与其他老师、同学就此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紧接着,2019年5月26日上午9:00-10:30,英国考文垂大学Julia Carrol教授进行了题为“口语对读与写的作用”报告。

2-2.jpg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口语对读与写的作用展开。基于Perfetti的词汇质量假说探讨声音、意义和字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中文中,意义和字形连接更强;而在英文中,意义和声音连接更强。读写过程其实是使用词汇构建心理的过程,该过程依赖话题、结构、意义、叙述等其他资源。阅读过程的实质其实是建立词汇之间字形和意义、字形和声音的连接。语言的发展也受到言语背景和父母与孩子间的交互等因素有关,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

最后,2019年5月26日上午9:00-10:30,大连理工大学王慧莉教授进行了题为“具身语义事实句和反事实句神经机制”报告。

2-3.jpg

王慧莉教授主要围绕如何理解动作相关的中文反事实句子具身意义的加工展开。在对具身意义和反事实句子进行界定后,王慧莉教授采用反应时方法,通过考察动作句一致性效应,探讨了表达转移的中文反事实句子意义的表征,并对中文事实句和反事实句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中文反事实句的加工激活了具身意义,为具身理论提供了证据。此外,事实句和反事实句享有不同的动作反应时间和认知资源消耗,证明了动作句一致性效应的稳定性。对未来“如果…就…”语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讲座结束后,王慧莉教授和与会专家、学者就反事实句的具身意义表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解答了与会者的困惑,其研究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许。